天然氣緊張是去年冬天的一個熱門話題。其實,這已不是第一次,只是這次范圍和程度,都比前些年要劇烈一些,而氣荒期間勢必也短暫的影響了煤改氣點供設備銷售。
引起幾次“氣荒”的直接原因都是各種因素導致的需求過快增長。但是,換一個角度看,需求是任何一個產業發展的基礎,沒有需求就沒有發展,一些領域為了發展甚至還要刺激需求。所以有需求又未必是壞事,甚至是好事。
比如十幾年前,西氣東輸一線工程建設時,由于需求不足,有關部門要向沿線的省份分攤氣量,甚至出現了天然氣的降價促銷。對于天然氣生產企業,同樣是煩惱,相信今天需求過旺帶來的煩惱總比當初有氣賣不掉的煩惱要好些。
當然,今天的需求增長確實有點快,甚至快到了難以應對。但是,拋開階段性的現象從宏觀看,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長的勢頭才剛剛開始。我國目前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不到10%,到2020年也就1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大約25%,發達國家甚至達到1/3。按這一口徑,我國天然氣需求增長的大頭還在后面。
再說此輪“氣荒”的直接動因煤改氣,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上世紀初,美英兩國和我們一樣,也是煤炭唱主角,煤炭比重都在70%左右。通過幾十年的結構調整,如今他們基本實現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三分天下。我國未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煤改氣一定會繼續下去,天然氣的需求仍會持續增長。所以,我們萬萬不可把開頭當過頭,只是這一轉變要防止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逐步實現。
最后,不得不說的就是價格。任何一個產業要健康有序發展,除了需求,最重要的就是理順價格。
天然氣這種一次能源產品,價格形成有其特殊性。一般工業品價格往往是需求與價格成反比。因為需求大,才能刺激產量上規模,邊際成本就會下降。所以,工業產品往往是越普及、越大眾化,價格越便宜。在流通領域,買得越多越存在講價空間,也是這個道理。但是,工業品的這一價格邏輯在能源類產品中往往不適用,甚至是相反。比如國際石油價格,需求越旺油價反而會上升。所以產油國為了產銷平衡,往往會用限產來抑制油價下跌。限產就是為了相對提高需求。
天然氣由于其主要以管道輸送的特殊性多采用雙方協議價格,但與油價接軌的呼聲日益高漲。特別是液化天然氣(LNG)比重的增加,會進一步加快油氣價格的同步。因此,天然氣價格也會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而上升,這是經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