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氣點供設備火熱的主要原因如下:
破除終端壟斷、降氣價呼聲高企,點供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替代方案;
居高不下的天然氣價格,使得用戶有了更多選擇,在與管輸企業談判中能夠增加一些降價的“籌碼”。
煤改氣點供具有建站快捷、供氣便利的特點,尤其適用于管輸氣未到達的地區。近年來,進口LNG價格的持續走低以及國內液化廠供應能力的過剩,為點供提供了源源不斷、越來越有競爭力的優質資源。
液態貿易利潤的持續壓縮,點供也成為貿易商轉型終端運營商的重要切入點。持續的環保高壓政策又為這種“火”熱澆了一勺熱油。各地環保執法力度的加強和對小型煤炭鍋爐的淘汰整治,倒逼企業限期實現天然氣替代,點供供氣快速、靈活的優勢得以凸顯。在一些管網未敷設到的地區,點供更是一枝獨秀。不少地方政府也是推波助瀾,在規劃、審批等環節也開了“綠燈”。
但政策歸政策,市場歸市場。天然氣雖好,經濟性還有待提高。點供的運營遠沒有想象中那樣順利,更別談是一勞永逸。在政策緊逼之下,一些點供項目成為企業應對環保檢查的標配門面工程。督察組一來,開起來;督察組一走,關掉。
在福建、廣東一帶,給玻璃廠配套的天然氣項目就存在這種尷尬,“調起得高、錘落得輕”,投資數千萬的點供項目平常僅僅是給食堂供氣。地方政府看似無奈,實則心照不宣,畢竟這些用氣企業是當地的GDP和稅收貢獻大戶,環保政策要執行,但是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絕不可以掉以輕心。
點供的另一尷尬在于,一次性投入大、運營成本高、供氣保障性低,是否具有長期生存能力存在疑問。尤其在繼續實行特許經營制度的省份,政府將點供定位成為管輸氣的“先遣部隊”,負責管網未到達地區的市場開拓和市場培育,在管輸氣到達后,“逐步以支線管線替代LNG衛星站”(《福建省“十三五”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管輸氣一來,點供就得“退居二線”,專職為管輸氣保供和調峰,市場空間極其有限。說白了,這些政府給點供開的“方子”就是以時間換空間。
點供的發展空間在于能否擴大自己的供氣范圍,拉平與管輸氣成本的差距。在特許經營許可制度下,點供可將供氣管線伸出用戶廠區紅線范圍,管網供氣范圍擴大,通過規模擴大降低成本,同時通過發展更多用戶,將資產沉沒風險降低,從根本上拉低與管輸氣的成本差異。
相反,在特許經營許可制度下,點供只有針對某一固定用戶供氣,供氣范圍無法擴大,規模受限,資產沉沒風險高,一旦與管輸氣正面競爭,高下立判。因此,點供的空間在于能否捅破管道燃氣特許經營制度這層厚厚的行政門檻“窗戶紙”。
看似熱鬧的點供,項目真正落地和盈利需要考慮諸多因素,政策法規、競爭環境、用戶特征等,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一窩蜂上項目。“探囊取物”還是“火中取栗”,政策和市場還是關鍵因素。